玉米政策迎来重大调整 促进供需重新平衡
信息来源;博亚和讯
11月2日,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受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替代产品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当前玉米供大于求,库存大幅增加,种植效益降低。根据玉米供求状况和生产发展实际,亟需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
2015年7月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现代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出,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220万吨、3050万吨、4080万吨,与2014年相比,分别增加527万吨、156万吨和240万吨。另据有关规划和预测,与2014年相比,2020年养殖水产品产量预计要增长700万吨。综合考虑各类产品的规划目标,预计2020年饲料总消费量(折算成配合料)十三五期间每年增加约500万吨。
能量饲料原料立足国内基本自给有保障,但玉米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畜牧业竞争力。基于农作物种植结构,我国的能量饲料原料主要品种为玉米,小麦、稻谷适当补充,谷物加工副产物、薯类和油脂也广泛使用。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尤其是玉米产量从1.16亿吨增长到2.16亿吨,有效保障了能量饲料原料供应。2014年,全国粮食产量6.07亿吨,已超过《国家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预测的2020年粮食消费量(5.73亿吨)。
《“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减少5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折合减少玉米产量2100万吨,但同时发展青贮玉米1500万亩、苜蓿等牧草1000万亩,对饲用玉米供给量的实际影响在1100万吨左右。
受临储政策支撑 玉米供大于求
“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能量饲料原料需求约350-380万吨。鉴于同期口粮消费每年减少约100万吨,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目前的水平,能量饲料原料立足国内基本自给就有保障。但是,临时收储政策推动玉米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到畜牧业竞争力。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收储价格逐年提高,从1500元/吨提高到2240元/吨,增幅达49.3%,同期畜产品生产成本增长约40%。当前,我国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比国外高出近1倍,玉米价格居高不下是主要原因。
除了收储价格增加,收储量也是逐年增加,截止2015年4月30日,我国临储玉米收购终结束,临储玉米累计收购8328.76万吨,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另外,据国家粮信中心9月份数据显示,2014/15年度国内年度结余为5024万吨,2014/15年度预计5300万吨,近几年国内玉米连年丰产,临储大量收购,但下游需求疲弱,年度结余持续增加,当前国内玉米市场面临较大的供应及去库存压力。
玉米库存高企 国家去库存心态迫切
临储收购价格下调 9月18日,2015年东北临储收购政策发布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1元/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收购价格较上年下调240元/吨。
提高出口退税率,补贴加码,利好深加工企业 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通知中提到提高部分玉米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消息利好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下一步深加工出口力度可能增强。另外,近两年东北深加工补贴力度不断加码,主要因国内玉米库存居高,下游需求疲弱,导致国库去库存缓慢,通过补贴来提振深加工企业的参拍的积极性和开工率,有利于国家库存的消化。
调整种植结构 目前仅靠下调临储收购价或加码深加工补贴来消耗库存是无法真正解决高库存问题,稳步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向其他品种种植转移则是去玉米库存化的必经之路。6月28日,农业部在吉林长春召开东北四省区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韩长赋提出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东北四省区明年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1月2日,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国内玉米供需严重失衡,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加上国家诸多政策支撑,长期来看,未来国内玉米价将走向市场化,有望国际接轨,届时国内玉米市场将进入供需平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