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养猪”黑科技,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信息摘自:农博网
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农业产业相关领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业生产效率,成为面对这一重大挑战的可行之道。
近几年,人工智能这项“黑科技”横空出世,想通过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并且,该技术在医疗科技、智能家居、物联网平台、自动驾驶等行业的应用也正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养殖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投资者的“宠儿”,备受业内外人士关注。如腾讯的“AI生态鹅场”应用T-block技术,动态实时可视化的对“鹅厂”进行管理和远程操作,并基于人脸识别技术拿出一套鹅脸识别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对“鹅厂”里的鹅资料建档、投食等精细化管理;阿里云的“ET大脑养猪”使之前全凭人力来完成的猪场监测、繁育管理、疫病防疫等工作,未来都可以由视频图像分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物流算法等技术来完成。
生产效率低下,使养殖业成为人工智能投资“宠儿”
为什么那么多人工智能投资首选养殖业?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实在太低了,成本又高,有点成果就可以立竿见影,使人工智能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以养猪业为例,中国是一个养猪大国,而非养猪强国。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规模化猪场生猪出栏占比44%,而2016、2017年猪价高企,又有大量散户大量进入市场,现如今的规模化程度只低不高。而发达国家代表美国,前十大生猪生产企业产能占比超过40%,其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也远超于中国。规模化程度低代表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下,国内猪场平均生产力水平也会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人工智能在养猪业的发展就成为一个契机,用来提高猪场管理效率,增加猪业产出,同时保障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信互联的猪联网将人工智能与智慧养猪进行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系统代替人工完成养猪产业的智能化、数据化过程,帮助养猪业朝着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转型升级。猪联网不仅想用人工智能改变养猪业的生产管理效率,还想将人工智能技术用来进行猪病自动诊断和智能监测。
视频可视化、个体识别,提高猪场生产管理效率
视频可视化、个体识别让数据管理“智能化”,提高猪场管理效率。猪跟猪长得一样吗?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猪联网利用个体识别可视化算法、猪场视频可视化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猪只的个体识别和标注,智能盘点,并且还能自动识别猪只体长、体重、背膘、活体率、品种,自动录入相关数据,猪场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在线查看猪只档案、生长状况,观察猪只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人为干预。
这波操作大大减少了人工记录数据的时间,猪场工作人员不用每天投身于一堆生长状况记录表中,出栏时间一到,猪联网的人工智能管理系统会自动提醒猪场工作人员,哪些猪只,现在在哪个栏舍,达到预计出栏体重,可以进行出栏了。对于不小心进入其他猪舍的猪只,人工智能管理系统会标注出来,并立即通知管理人员。这样会使管理更加标准化、智能化,减少了人为操作出现的错误,提高猪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猪病自动诊断、智能监测,提高猪病防治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猪病的自动诊断、智能监测,提高猪病的防治效率。猪生病了怎么办?猪病通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收集了好几年的全国猪病大数据应用于猪病诊断,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和数据质量越来越高,通过算法模型,不断进行测试、回答、检查答案来训练,自动校对原有诊断及治疗模型的准确性。养殖户拍一张照片上传到猪病通,猪病通会自动识别照片,给出合理的处理方案。后期,猪病通的自动诊断系统还会通过不断的信息采集、解析、思考、学习,不断更新和优选解决方案。
另外,通过养猪场猪病数据采集与分析,猪病通会对猪场可能发生的猪病进行提前预警,告知养殖户,并提醒养猪场要提前做好生物安全、疫苗免疫等工作,实现猪病的提前预防,以防该病进一步传播,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