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中国海产市场释放的这些信号值得注意
信息摘自:中国水产频道
贸易协议、打击走私、智能化养殖平台投放、环境海洋资源保护……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巨大的海产消费前景,2018年即将过半,上半年中国海产市场出现了这些现象与变化,他们所释放出的信号值得我们关注。
不断对外开放,海产贸易“舞台”广阔
中国同挪威的自贸协定恢复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今年年初挪威冰鲜三文鱼等海产品进关数量同比去年大大提高,这也向其他国家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国要不断扩大开放。
加强出口、扩展市场
对外开放推动更多优质国外海鲜进口的同时也继续鼓励,海产品的出口。2017年中国积极推行“一带一路”政策,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将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接轨,尤其像东南亚国家如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海产品出口创下记录,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对菲律宾海鲜出口约20万吨同比增长50%以上。
扩展东南亚销售市场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但欧美等西方市场仍占主要地位。
海鲜消费品质、结构提升
自2012年后中国罗非鱼养殖场以及家鱼等塘头价格基本停滞不前,但是进口海鲜如龙虾、三文鱼、帝王蟹等高档海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国产的鲈鱼、鳜鱼以及当前正火的小龙虾等产品也销售火爆。
这反应了中国海鲜市场消费在逐渐向端高品质转变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转变,未来几年淡水养殖鱼类将承受较大的压力。
海水养殖不断发展
2018年中国水产养殖的三大重点项目中,将建设更多的海鱼养殖基地,同时要不断向智能化、环保可靠性靠拢,否则中国12%-17%的海岸线将被污染。
2018年4月份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在海南建设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养殖渔场的六方合作框架协议刚刚启动,5月4日我国首座用于深远海养殖的全潜式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已在青岛交付,它将用于山东日照以东130海里的黄海冷水团进行三文鱼养殖生产,随后,这一装备将被运往我国黄海海域。
这个深海渔场是一个八边形的立方体,直径有60米,高有35米,相当于12层的楼高,一年可产鱼30万尾,交付之后主要执行黄海海域三文鱼的养殖,从而实现了我国在开放海域规模化养殖三文鱼的突破。除此之外,不少地区也开展深海及近海水产养殖试点工作。
终端市场严把食品质量安全
对终端市场,工商、质检等部门联合执法从来源和食用安全上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近年来消费者对海鲜的品位、和品质消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很多商家都将采购产品向深海、新鲜、安全转变。中国政府鼓励支撑的同时也在严厉打击非法走私和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合作使市场抗生素滥用情况有了很好的改善。
中国海鲜消费观念走出国门
在泰国、新加坡、日本等亚洲热门旅游地,中国游客仍然是海鲜消费的驱动力。中国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游客出国旅游7.1亿次,同比增长10%,前三名目的地是泰国、新加坡和日本。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中国游客在去年10月的国庆节期间消费了900亿美元(合755亿欧元),比前一年的数字增长了12.2%,这其中海鲜消费相当可观。
从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体显示,泰国餐厅海鲜、美国珍宝蟹、法国生蚝、马来西亚石斑鱼等照片比比皆是,而且曼谷、新加坡等国家的海鲜餐厅老板大多都将其营销策略同中国的节日挂钩。西方的餐饮企业也有如此发展的趋势,美国旅游协会(U.S. Travel Association)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也很喜欢美国,2016中国游客在美国旅游消费约350亿美元。
守好国门,坚决打击海鲜走私
2017年末,海关总署缉私局统一指挥在地方公安、边防、海警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打击冻水产品走私集中行动,一举捣毁涉案走私团伙8个,查证涉案冻水产品3.7万吨,案值初估人民币19亿元。一季度全国海关缉私部门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826起,其中立案侦办涉税走私犯罪案件347起,案值80.1亿元,立案侦办非涉税走私犯罪案件476起。其中三文鱼、冻品等大案破获,然而重拳打击只是牛刀小试,中国政府表示将于2018年全面开展打击走私贸易。
打击走私雷霆之势使很多下游经销商感到走私产品所面临的风险,找货、找做正关进口的供应成为当前海产场的新象,市场秩序在逐渐清朗,乱象明显减少。打击走私市场风气转变,正关产品深入人心。
海鲜市场洗牌
随着中国政府对进口走私海鲜的打击,工商、质检等部门也开始集中整顿市场,构筑食品安全和卫生环境。同时海鲜新零售、电商平台入局,中国海产进口贸易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海产品市场也在不断整合。
环保税征收
2018开始,中国对畜牧、养殖业业污染征收了新的税种。此前为了减少水体污染,2017年在敏感地区的养殖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清理。尽管新水中并没有特别提到水产养殖业,但随着法律的实施和推进,将会长期影响中国水产市场的价格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