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发布
信息来源:新华网 科技日报
日前,《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在京发布。
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农业生产稳健增长,农产品消费升级加快。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其中玉米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消费旺盛,库存消化进度超出预期,市场价格稳中有涨。大豆产量增加,进口量有所下降,大豆及豆油、豆粕市场运行基本平稳。
报告预计,今年我国继续重视和加强对农业与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预计粮食产量将持平略增,价格保持稳定。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将分别达到2.1亿吨、1.3亿吨和2.6亿吨。国产大豆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作物供需基本保持稳定,品种结构有所调整。报告预计2019年蔬菜种植面积为2000万公顷,较2018年略有下降。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较2018年有所下降。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猪肉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报告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采用了大量前沿研究方法,评估各种政策或外界冲击对农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谷物、油籽、畜产品、水产品等17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研判2019年至2020年的供求发展趋势。
报告基于农业产业价值链角度,重新估算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真实贡献;结果显示,单纯按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传统计算方式,农业的贡献被低估。
2017年全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7.9%。报告就此提出:农业“压舱石”作用如何体现?研究发现,2017年我国农业—食物系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3.3%,农业—食物系统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占GDP的7.3%)、中间投入(占GDP的3.16%)、商业和运输服务业(占GDP的2.1%)、住宿和餐饮(占GDP的2.8%)。
报告显示,农业—食物系统的就业比重达36.07%。农业的就业比例为26.9%,农产品加工业的就业比例占4.6%。
报告还采用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联合开发的模型评估了产业兴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