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信任 服务“无抗饲料”时代 ——“无抗饲料”产品认证介绍
近期,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获准开展无抗饲料产品认证工作。作为立足养殖和饲料行业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10余年见证了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监管情况,见证了饲料行业先行者为推动健康养殖,执着地倡导和推进“减抗”“替抗”“无抗”饲料产品这项关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事业。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无抗”饲料知识的普及,笔者整理了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以供学习交流。
一、我国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率先发明了青霉素,抗生素时代自此正式拉开帷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生素被首次应用到畜牧
养殖业,取得了成效,并迅速推广到全世界。
我国是畜禽、水产养殖大国,也是兽用抗菌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 年动物养殖肉产量8654 万吨,蛋产量3096 万吨,奶产量3038 万吨,水产品产量6445 万吨,总计为21234 万吨。2018年我国养殖用兽用抗菌药总量为29774.09吨,涉及69种199个制剂,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四环素类,达13664.82吨,占兽用抗菌药使用总量的45.9%。 兽用抗菌药物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畜禽水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抗菌药对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作用功不可没,尤其是对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类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几率。如果不用抗菌药治疗,不但动物会死亡,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病原会在环境中大量释放,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都具有双重作用。同样,兽药也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以防治动物疾病,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不会出现抗生素残留超标情况;但不规范用药则会引发畜禽的群体性危害,造成兽药残留超标、产生细菌耐药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
据研究,动物摄入的抗生素不能在动物体内完全降解,大约30%-90%的抗生素会以原药或代谢产物形式经动物粪便和尿液进入土壤、水体,并通过食物链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毒害,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和功能。抗生素的环境残留还会诱导选择抗性细菌,促进抗性基因横向转移,导致微生物耐药性扩散,而携带抗性基因的微生物扩散到新环境会进一步繁殖,并有可能通过基因横向转移将抗性基因传递给病原菌,给整个生物圈健康带来灾难性危害。因此畜禽养殖环节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国内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调查显示,长三角约40%孕妇尿液中检出抗生素,近80%儿童尿液中检出兽用抗生素。
二、全球促生长兽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16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制定了“同一健康 共同应对抗菌药物耐药行动策略”,要求各成员履行承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HO/FAO/OIE)三方共同制定的“耐药性全球行动计划”要求,参考OIE重要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和指南,制定法规,逐步停止将抗菌药物用作促生长剂。目前,全球有86个国家和地区禁止将抗菌药物作为促生长剂,37个国家和地区允许抗菌药物用作促生长剂,并公布了药物名单。欧盟多年来关注该问题,自2006年起,已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促生长添加剂;2008年日本、韩国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美国按照其公布的指导性文件计划,2017年起已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三、中国减少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的行动
作为畜牧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农村部在减少使用兽用抗菌药物等方面也发布诸多文件,并采取了行动:
2015年发布《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打响了“饲料禁抗”第一枪,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 4 种兽药开始全面禁止在食品动物中使用;
2016年禁止硫酸黏菌素预混剂用于动物促生长;
2017年发布《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到2020年,推进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使用,人兽共用抗菌药物或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作为动物促生长剂逐步退出。2017年禁止非泼罗尼用于食品动物。
2018年正式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并初见成效,当年禁止喹乙醇、氨苯胂酸、洛克沙胂等3种兽药用于食品动物。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2018年我国每生产1吨动物产品兽用抗菌药使用量已降到140克,我国养殖生产使用的抗菌药总量为2.98万吨(其中进口抗菌药0.08万吨),比2017年下降29.05%,提前两年实现了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兽用抗菌药使用“零增长”目标。
2019年7月9日,发布第194号公告,明确规定在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兽药生产企业停止生产、进口兽药代理商停止进口相应兽药产品,同时注销相应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进口兽药注册证书。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
四、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从事无抗饲料认证的目的和作用
1、国家食品安全发展战略的要求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食品安全旨在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五大公共安全”(社会治安、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安全)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构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有力保障14亿人“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健康养殖的快速发展,“替抗”“无抗”饲料的研发与生产也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与国际畜牧业发展接轨的要求,更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
2、消费者对安全及健康食品的诉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量由数量上的满足向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带动了消费的升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和健康性的关注度呈持续上升趋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消费者关注的商品类别的前三位是生鲜肉类/水产类、加工类肉食、乳制品,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有毒有害物质、药物残留、添加剂的添加。饲料是畜禽的“粮食”,也是人类的间接食品,饲料安全同食品安全一样,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生产“减抗”、“无抗”饲料是消费者的需求。
3、饲料生产企业的需求
近20年我国的饲料行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从2012年起饲料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自2012年5月1日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农业农村部严格执行新的准入条件,淘汰不合格企业,同时行业内的整合及集约化发展,饲料生产企业从2013年底的近万家下降到2019年的6000左右,年产百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集团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31家,在全国饲料总产量中的占比为50.5%。随着2015年7月1日《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正式实施,饲料行业转型提升步伐明显加快,饲料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改进,全行业呈现出生产稳定、质量提高、素质提升的良好态势。很多大型企业集团及骨干企业还借助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ISO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将其与《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有机融合,建立并执行一整套可追溯的包括文件、操作规程、记录的质量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全面提高了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提升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了企业产品美誉度。自2015年农业农村发布《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及新《环保法》、《食品安全法》、《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的相继出台,他们意识到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未来的畜牧业必将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很多企业集团及骨干企业在“无抗饲料”的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市场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已部分完成无抗产品的替代。不少企业想通过第三方认证的方式证明自己的饲料产品无抗生素添加,并以此向监管部门履行承诺,向社会、养殖户传递企业的担当。
4、认证机构的社会责任
尽管农业农村部规定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但仍会有部分饲料企业惯性违法违规,在监管难以动态跟进的情况下,需要发挥第三方认证优势,为饲料行业有社会责任、有担当的企业提供证实其饲料产品“无抗”、安全的通道,树立行业依法经营的典范,传递出信任,让社会、养殖户对饲料行业放心。
“无抗饲料”时代的来临,是饲料工业的一次革命,也是肉类食品安全的一个里程碑。在兽用抗生素添加违规仍然会存在的今天,“无抗饲料”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食品安全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是认证机构的责任和使命,北京华思联认证中心开展无抗饲料产品第三方认证是对这一责任和使命的最好诠释。
笔者将在后续文章总对无抗饲料、如何申请无抗饲料认证、如何进行现场检查等问题进行解读,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