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和合牧业的养殖场内,牛群在圈舍里悠闲地晒暖。
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区农牧民收入水平,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自2011年起,我国在全国主要草原牧区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补奖”)。为了实现草原补奖政策“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国家累计安排1701.6亿元,支持地方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发展,草原补奖政策覆盖内蒙古、新疆、西藏、吉林等13个省(自治区),1200多万农牧户,38.2亿亩草原。
那么,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省区的吉林省,是如何实施草原补奖政策的呢?
据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饲料饲草处张友良处长介绍,吉林省在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的10个半牧区县(市、区)实施草原补奖政策,该区域紧邻内蒙古通辽市,人均草场面积较小,按照财农两部实施意见,采取直补+“一揽子”项目方式来推动政策的落实,实施内容主要有草原禁牧补助、草食畜圈舍补助、饲草产业发展补助、草牧业一体化项目建设补助等,通过推进草牧业转型升级,来带动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
补奖资金支持禁牧
草原越来越美
“一进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夜里接着补。”这是曾经流传在吉林省白城市的一段顺口溜,生动地描述了白城过去曾经草原沙化严重、风沙肆虐的场景。
而如今,白城的景象已经今非昔比:淡粉色的晚霞下,掩映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这天寒地冻的冬季,空气非常清新,本已进入枯草期的草原仍显出茂盛之态。
在白城市洮北区的镇南种羊场,洮北区畜牧局局长周连庆告诉记者,洮北区通过草原奖励补助政策,引导牧民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全区禁牧草原面积皆在镇南种羊场境内,今年已与草原承包户签订禁牧与草畜平衡责任书63份,补助草原面积9.38万亩,使用补助资金70.37万元。
“不让牛羊去啃食,草场更茂盛了,长势越来越好了,这两年很少见到大风卷着沙尘跑的天气了。”48岁的草原承包户任伯河说,他承包了这里125公顷的草场,平日里对草场进行维护,给长势不好的地块播种草籽。禁牧后的草原不能再放牧,但每年能收割一季牧草售卖,一年能赚4万元。此外,他每年每公顷还能拿到禁牧补助112.5元,一年下来就能拿到补助1.4万元左右,承包草原的积极性自然是越来越高。
周连庆认为,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草原植被覆盖度,加快了羊草顶级群落的恢复,每亩羊草干草增产达100-200千克,优质牧草比重占50%。
草原补奖建圈舍
富民强牧推转型
“想要发展畜牧业,让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应该重视畜牧养殖的基础设施建设。”白城市通榆县畜牧局负责人孟庆祝介绍,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以来,通榆县将补奖资金用于草食家畜标准化舍饲圈舍建设补助,对符合环保、动物防疫、养殖数量等要求的新建标准化圈舍进行补贴。
2020年,通榆县草原补奖政策项目共申报53个养殖场,符合标准的畜棚舍9.49万平方米,共计121栋,涉及补助金额1192万元。
“去年合作社建了个67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圈舍,原本每平方米的成本是350元,草原补奖每平方米补助了200元,节省了一大笔钱!”吉旺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郑海涛高兴地说,合作社承包草原130公顷,养牛680余头,今年新建棚舍申领到政府补助,解了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
存栏1.7万头安格斯基础母牛的吉林省吉运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通榆县的龙头企业之一,除了自繁自养外,公司还和当地1051户牧户合作养殖了7000余头安格斯母牛。据该公司养殖负责人张影介绍,去年该公司正在扩繁阶段,计划在当地拥有足够多的安格斯牛存栏量后,建立肉牛屠宰场,打造完整产业链。今年公司为扩繁,新建标准化棚舍1.8万平方米,政府补助了360万元,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带动农户合作养殖的热情。
除了通榆县将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用于圈舍建设补助,洮北区鹏翔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鲁克也告诉记者:“2018年养殖场刚建成时用的是简易圈舍,今年我们场新建的标准化圈舍共投资45万元,拿到了20万元的圈舍建设补助。”
据了解,2020年洮北区补助圈舍面积3590平方米,养殖场4个,使用补助资金为71.8万元。
补奖资金放进“大池子”
打造种养结合产业链
为了更好地利用草原补奖资金,带动全县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镇赉县将草原补奖资金、扶贫资金等多项涉农资金整合投入到和合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合牧业目前存栏肉牛8000余头,每年除了按投资比例返还分红外,还扩大了当地肉牛产业规模,调整了产业的结构。
在镇赉县黑鱼泡镇的一家家庭牧场里,圈舍里成片的母牛正在“休息”,十几头壮实的小犊牛正亲昵地围着母牛“嬉戏”。“今年3月开始与和合牧业合作。以2.3万元/头的价格从和合牧业购进100头已经怀孕母牛,母牛生产后公司再以1.1万元/头的价格回购牛犊。”牧场负责人尤忠孝介绍,现在已经有88头小牛出生。
“我们采取‘放母还犊’的方式与牧户合作,企业提供养殖技术支持,犊牛保底回收,把农户的养殖风险降到最低。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签订合作下放母牛3200头,农户可获毛利7000元/头元左右。”和合牧业经理谷月说。
“大型肉牛养殖场的建成也促进了周边地区水稻秸秆的有效利用。”镇赉县东平瑞淋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继峰说,过去秸秆多半都烂在地里,或者是拉去火电站发电。而近两年,合作社都要开着秸秆打捆机收购周边农田的水稻秸秆,然后销售给和合牧业,成为牛饲料的一部分。
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波说,草原补奖资金不但带动了周边牧户扩大养殖规模,还推动了周边青贮种植、饲料加工、肉牛屠宰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并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还田等,打造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的产业链。
据了解,草原补奖政策实施10年以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保持政策目标、实施范围、补助标准、补助对象“四稳定”,坚持“四到省”,即目标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资金到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依托各级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支撑体系服务能力,强化信息化管理、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对1200多万牧户的人、草、畜和资金等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及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加强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培训,确保了政策的顺利实施。地方各级财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政策有效落实,发挥最大效应。坚持“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坚持政策封顶和保底相结合,避免补贴过高“垒大户”,防止补贴太低影响牧民生产生活。坚持严监管,确保草原“禁得住”,放牧牲畜“减得下”,资金“用得好”,确保政策精准落地。
“草原补奖政策是国家在牧区实施的覆盖范围最大的惠牧惠民政策,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国畜牧总站站长王宗礼表示,全国畜牧总站将围绕政策目标任务,狠抓重点工作落实,尽快实现政策目标。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应积极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补奖信息数据采集核查等工作,积极开展政策落实技术培训,开展政策效益评价。
近期,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将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草局共同制定印发了《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共同推动补奖政策落地落细,持续让广大农牧民有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助力牧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