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鸡蛋产业是否可以转向非笼养生产
作者: Mark Clements
选自:PoultrvInternational 第62卷第06期
来源:《国际家禽》2023年7/8月刊
目前在中国,90%的蛋鸡养殖场均采用传统的笼养系统。尽管如此,非笼养系统是否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登上中国蛋业生产的主流舞台?
来自加拿大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在《动物前沿(Animal Frontiers)》杂志上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该文章指出,尽管中国市场对非笼养鸡蛋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如果中国鸡蛋产业想要将鸡蛋生产由笼养转向非笼养,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2020年,中国饲养了33亿羽蛋鸡,虽然这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饲养方式,但大部分鸡蛋均产自笼养鸡。
不过,中国市场对非笼养鸡蛋也存在一定需求。文章作者指出,在中国国内,已有50家国际食品企业承诺到2025年左右仅采购非笼养鸡蛋。
据估计,届时大约需要120万枚非笼养鸡蛋才能满足这些承诺所带来的需求。然而,非笼养鸡蛋目前仅占全国鸡蛋产量的0.0002%。
中国消费者在购买鸡蛋时不仅会在意价格还十分关注鸡蛋的大小和蛋壳颜色。
此外,还有一部分消费者会关心鸡蛋的营养价值、食品安全、蛋鸡的养殖环境以及是否散养等问题。然而,想要知道鸡蛋是产自哪种方式养殖的蛋鸡以及蛋鸡的福利状况如何,并非易事。
超市和市场里销售的鸡蛋并非全部都有包装,而且即便是有包装,标签上的信息也可能是虚假或者具有误导性,不一定可以轻易信赖。
然而2022年在中国重庆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消费者确实偏好带有“散养”标签的鸡蛋,并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溢价。该研究发现,高收入的消费者、孕妇和有小孩的人群更有可能选择购买散养鸡蛋。此外,理解并信任鸡蛋标签的消费者也更有可能选择购买散养鸡蛋。
“产品标签是传递生产属性信息的一种常见方式;然而,消费者不仅必须理解标签传递的信息,还必须信任它。”
2014年,在中国江苏省进行的一项早期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鸡蛋购买决策的两大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营养成分和鸡蛋是否为散养。
文章作者指出,尽管消费者可能对散养生产的鸡蛋感兴趣,但是“散养”对消费者来说并非是一个常用词。
2020年悦孜(IQC)和FAI农场两家咨询公司进行了一项消费者调查,发现40.5%的受访者称他们购买过散养鸡蛋,但只有6.3%的受访者称他们购买过非笼养鸡蛋,表明这些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这两个词的含义是有重叠的。
虽然“非笼养”对中国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可能还是个新词,但是人们对动物福利的意识正在日益提升。2011年,受访的中国大众中仅有三分之表示听过“动物福利”一词,而到2019年,四分之三的受访群众都表示熟悉这个词。
是什么阻碍了生产商转向非笼养生产
2020年,对传统鸡蛋生产商的采访发现,若干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生产商转向非笼养生产。
生产商们的担心包括:消费者不愿意支付更多钱购买非笼养鸡蛋、缺乏可信赖的食品标签、缺乏非笼养蛋鸡所需的土地、环境政策导致的相关限制,以及与管理非笼养系统有关的困难。
文章作者认为,如果上述问题能获得解决,可能会激励鸡蛋生产商采用非笼养系统生产。
解决动物福利问题的举措
中国目前尚无针对动物福利和非笼养生产的法律法规,但有各种自愿标准、企业保证计划、奖励和标签计划,这些可能有助于改善采用非笼养系统养殖场的动物福利。
此外有两项行业制定标准涉及到了非笼养鸡蛋生产其中包括发布于2017年的《农场动物福利要求-蛋鸡》,以及随后发布于2021年的《非笼养鸡蛋生产评价指南》。2017年发布的标准涵盖了笼养和非笼养系统的动物福利,而2021年发布的标准则只针对非笼养系统的动物福利。
文章作者指出,如果中国的鸡蛋生产商想要从笼养转变为非笼养生产先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什么,以及制定对消费者行之有效的信息传递策略。
此外,还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动物福利都包含哪些方面,解决非笼养生产在本地实施时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鉴于目前国内非笼养蛋鸡养殖场的条件各异,因此如何解决动物福利问题将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还指出,虽然许多组织机构已经提出了各种动物福利计划,但它们在蛋鸡养殖场的实施效果将会如何,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工作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