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水产品食用消费量
2013-2022年,我国水产品国内供应总量不断增加,食用消费量增长趋势明显。我国的水产品供应量(以鲜重计)从6,719万吨增至8,945万吨,净增长达2,226万吨。
同时,水产品的食用消费份额也不断增加,从2013年的58%增至2022年的63%。
在消费量方面,从3,875万吨增加至5,61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20%。这一增速是水产品国内供应总量增长速度的1.3倍。
2022年,人均食用水产品消费量达到了39.75千克(含藻类的鲜重),较2013年的28.34千克增长了33%。
动物性、藻类水产品食用消费量比较
按品类划分,我国居民的水产品食用消费主要包括动物性水产品和藻类水产品。
在2013-2022年期间,动物性水产品的食用消费总量从3,270万吨增加至4,837万吨;藻类水产品也从605万吨增至774万吨。
截至2022年,这两者的人均食用消费量分别为34.27千克和5.48千克。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来,动物性水产品消费占比持续增长,到2022年达到86.21%。这符合我国居民对优质动物蛋白需求增长的现实趋势。
家庭和家庭外消费量比较
根据就餐场景,我们将居民水产品消费划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家庭内消费和家庭外消费。
2022年居民水产品人均家庭消费量为13.9千克,折算鲜重后为17.89千克,家庭外消费鲜重21.86千克。
这两者在整体消费中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其中家庭消费占全部水产品消费的45%,而家庭外消费占比55%。
膳食平衡目标下我国居民水产品摄入量基准
根据2022年《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居民在平衡膳食条件下,每日水产品和畜禽肉类的摄入量为40-75克(指食物的可食部分)。
考虑水产品的平均可食比例为54.50%,将其折算后,每人每日鲜活水产品消费量建议在73.39-137.61克,年消费量则应达到鲜重26.79-50.23千克。
然而,实际情况显示,中国居民的水产品消费量明显低于标准。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动物性水产品消费量为34.27千克,与标准相比存在11.04%的差距,即4.25千克。
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39.93千克,而农村居民仅为26.38千克,仅达到城镇居民的66.07%。
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达到了《食物与营养基础研究报告》目标和“膳食宝塔”的中值目标,达标率分别为103.63%和103.69%。农村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一直低于两个推荐标准。
水产品消费区域间消费差异
我国居民水产品消费的地区间差距显著。报告显示,水产品食用消费鲜重总量最多的6省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湖北,分别为761.30万吨、494.49万吨、482.78万吨、315.66万吨、265.32万吨、257.87万吨,合计2,577.42万吨,占比53.28%。
消费总量最少的6省份依次为西藏、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和山西,分别为0.45万吨、3.08万吨、5.38万吨、17.20万吨、19.77万吨、26.60万吨,合计72.48万吨,占比1.50%。
从人均消费量看,沿海省份普遍高于内陆省份。浙江、海南、福建上海、广东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位列全国前5,分别是75.19千克、73.95千克、63.35千克、60.64千克、60.15千克。
贵州、陕西、山西、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和西藏等内陆省份均小于10千克。
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最少的省份是西藏,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水产品1.23千克。浙江省的人均消费量是其61倍。
内陆省份中,长江流域省份高于其他省份。长江流域的重庆、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人均消费量在35千克以上,而其他内陆流域省份人均消费量均小于22千克。
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地区居民水产品消费高于北方地区居民。南方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44.19千克,北方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17.90千克。
水产品消费与其他主要动物性食物消费状况
与畜禽肉类消费相比,中国居民水产品消费存在结构性不足问题。“膳食宝塔 ”对水产品与畜禽肉的推荐摄入量比例为1: 1。
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家庭消费水产品13.9千克,人均畜禽肉消费42.5千克,水产品与畜禽肉消费量的比例为24.65:75.35。
由于畜禽肉类产品的可食部比例较水产品高,如分别按可食部比例计算摄入量,则差距更加明显。
具体为水产品人均家庭消费摄入量7.58千克,畜禽肉37.24千克,摄入量比为 16.90:83.10,距“膳食宝塔 ”推荐的1:1相差甚远,两者比例严重失衡。近十年,我国动物性食物总消费量显著增加,但水产品所占比例没有显著变动。
基于消费现状的渔业发展战略建议
(一)稳定并逐步提高水产品产量,保障国内供给
总体上,我国居民水产品消费量尚未达到《食物与营养基础研究报告》等的平衡膳食标准,距达标还需增加食用水产品供给602.82万吨。
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以满足居民水产品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需求为渔业生产导向,增强水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二)深入推进水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增加优质产品供给
我国食用水产品存在优质产品占比不高的问题。
以鱼为例,其约占全部食用水产品消费量的60%,其中又以淡水养殖鱼为主,占鱼的77%,占全部食用水产品的46%。从国内生产情况看,大宗鱼产品占绝大多数。
2022年养殖鱼产量为2,903万吨,其中鲤鱼、鲢鱼、草鱼、鲫鱼4条鱼的产量就达1,548万吨,占养殖鱼产量的一半以上。
2022年鱼总产量3,635万吨,但低品质鱼有1,699万吨,占鱼总产量比重47%。水产品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过剩问题未明显改观。
因此要通过培育优质水产品种、推广高值名优品种提升养殖技术等措施,大力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增加高品质水产品供给。
(三)加强科普宣传和市场推广,培育水产加工品消费习惯
2022年全国加工产成品2,148万吨,用于加工的水产品产量2,556万吨,加工率为37%。不考虑冷冻品,2022年实际加工用量为1,754万吨、实际加工率为23%。
水产品消费形态以鲜活、冰鲜和冷冻品等初级加工品为主,以整条或鲜活形式直接进入市场。
这种消费方式不但会形成大量厨余垃圾,增加环境保护压力,而且会造成蛋白资源的大量浪费。
以当前的产量计算,80%以上的鲜活淡水鱼流向市场会造成800万-900万吨不可食部分被浪费。如统一收集利用,用于鱼粉等产品加工,将变相增加资源。
(四) 加强水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推进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市场开拓
水产品主要产自东南沿海、沿江沿湖等人口密集的地区,主产区即是主销区,所以长期以来西部非主产区的冷链物流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水产品消费量过低,是水产品总量消费不足与市场过剩、价格低迷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
大力开拓这部分市场,连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隧道”,对今后渔业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