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博亚和讯
4月10日,中荷奶业发展中心(SDDDC)举办的“乳事说STALK”线上论坛再次开播,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孙永健就“2019年奶业振兴发展情况、2020年以来的奶业生产形势、生鲜乳质量安全现状和下一步的几项工作”进行介绍。
2019年,奶业振兴保持良好势头
乳品生产消费加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牛奶产量和乳制品产量实现双增长,分别增长4.1%和5.6%,均为2015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消费量和增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心不断增强,以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例,2019年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进口品牌。
奶业产业升级加快推进
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带动下,苜蓿干草产量增加、质量提升,青贮苜蓿推广力度加大,有效缓解了进口苜蓿减少的影响。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继续提升,2019年为64%,同比提高近3个百分点;全国奶牛平均单产达到7.8吨,同比提高400公斤。
奶牛养殖效益较为平稳
2019年规模奶牛养殖收益达到4000元/头·年的水平,饲养管理好、单产水平高的牧场利润达到6000元/头·年,奶农发展养殖的信心得到有效提振。
今年以来的奶业生产形势
新冠肺炎疫情对奶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疫情发生以来,我们迅速组织地方奶业管理部门、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奶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等各方力量,及时调度了解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文件,将将乳品列入疫情期间保障供应产品名单并纳入应急运输保障范围,着力恢复正常流通秩序,推动全产业链复工复产,将重点企业纳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努力减轻疫情对行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一季度奶业生产形势分析
一是奶牛养殖成本提升。受疫情影响,奶牛养殖饲草料、运输、人工和防疫物资等成本均上涨,特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主要出口国疫情相继爆发,海运物流时效和成本上涨,苜蓿、燕麦、豆粕、玉米等饲草料供给紧张,价格上涨。据体系调查,受疫情影响,目前奶牛养殖成本平均上涨10%左右,折合公斤奶成本上涨约0.3元,其中饲料成本上涨约0.2元。
二是生鲜乳收购价格下降。疫情期间,部分乳制品消费疲软,乳企被迫将生鲜乳喷成奶粉储存,全国生鲜乳日喷粉量1.5万吨,约占收购量的20%,目前虽然有所下降,但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国际大包粉价格持续走低,1-2月,进口大包粉数量同比下降10%,3月17日恒天然全脂奶粉拍卖价格为2797美元/吨,到港完税后折算生鲜乳价格约3.10元/公斤,比年初下降16.7%,各因素综合作用,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降幅明显。
三是贸易不确定性增强。我国进口苜蓿依存度约40%,乳清、乳铁蛋白等部分乳制品的原材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受国际疫情蔓延对贸易不确定性的影响,存在部分原料阶段性短缺、价格上涨等风险。
二季度奶业生产形势研判
一是生产形势稳步向好。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一季度奶牛养殖存栏同比增长0.4 %,牛奶产量同比增加7.9%,奶牛平均单产同比提高8.1%,行业对奶牛养殖发展依然充满信心。目前主要乳品企业复工复产率达97.2%,员工返岗率达93.3%。据奶协监测数据,目前生鲜乳日喷粉量已从高峰15000吨大幅回落至9600吨左右,降幅约36%。在疫情不利的条件下,奶业生产形势仍呈现向好态势。随着近期疫情防控成效显现,生产流通日渐通畅、复工复产加快推进、支持政策逐步发力、市场消费有序恢复,预判二季度奶业生产、加工、流通秩序将持续向好。
二是生鲜乳收购价格预计有所回升。随着乳品营养宣传力度加大,线下商超等传统销售渠道逐步复苏,电商平台、社区营销、微信销售、自动售卖等新渠道快速拓展,乳制品消费市场逐渐回暖,叠加第三季度产奶淡季和消费旺季的提前布局,以及进口大包粉国际海运受阻等因素,预计二季度生鲜乳收购价格将有所回升。
化危为机,推动奶业转型升级
我国奶业是在一次次危机倒逼中发展壮大的,这次疫情是倒逼我们转型升级的又一次考验,我们要看到“危中有机”、学会“化危为机”。加工端,随着乳品礼品属性下降,消费者日常免疫需求上升,市场对乳品质优价廉的要求提高,乳品企业要顺应消费趋势的变动,及时调整产品定位,增加更多接地气的乳品供给,拓展新业态新模式的营销渠道;同时,加强对养殖端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密切利益联结,稳定奶源基础。养殖端,牧场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增加国产优质牧草替代,就地就近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粗饲料资源,降低对进口牧草的依赖,降低饲养成本。
生鲜乳质量安全现状
总体看,受益于近年来我国奶业产业素质的提高,有力应对了疫情带来的挑战。奶业振兴发展、持续稳定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有超过200万头的高产奶牛群体、综合素质较高的奶业从业人员、质量稳步提升的饲草产业、联结日益紧密的产业链条、潜力不断释放的消费需求,当然,我们更多的底气是来自良好的乳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现状。针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我们主要从“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产出来”的水平
具体包括建好场。2019年改造提升1500个奶牛家庭牧场和奶农合作社,养殖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牧场机械化挤奶率、生鲜乳冷链储运率达到100%。种好草。2019年,支持100万亩优质苜蓿基地建设,实施“粮改饲”种植面积1200万亩,保障奶牛优质饲草料供给。养好牛。推进“全国数字奶业服务云平台”建设,提高奶牛养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参测数量2019年增加到64.2万头,指导牧场科学养牛。培训5000名牧场主和技术骨干,提升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升“管出来”的能力
持续推进监管信息化、制度化和监测常态化。信息化方面,对全国4300多个生鲜乳收购站和5200多辆运输车全部纳入精准化、全时段管理。制度化方面,连续12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落实各地奶站、奶车专人监管制度,确保监管频次。同时,出台“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安全六项措施”,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涉及的收购站、运输车和奶牛场全部建档立案,重点监管。常态化方面,连续11年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监测计划。2012年以来,全国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23万批次,加大了对铅、汞、铬、砷等重金属和黄曲霉素等的摸底排查,确保奶源质量安全。专项监测和飞行抽检重点对婴幼儿乳粉奶源相关的奶站和运输车进行全覆盖抽检,建立了婴配粉奶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在各项工作综合作用下,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向优。
2019年生鲜乳、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9.9%以上,乳蛋白、乳脂肪的抽检平均值分别为3.27%、3.85%,都远超国家标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没有发生重大乳品质量安全事件。
下一步工作
我们将进一步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直面挑战、苦练内功,努力推进奶业供应链畅通、产业链稳定、利益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努力维护我国奶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实现奶业振兴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推进节本增效,提高奶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今年新建高产优质苜蓿基地100万亩以上,示范推广奶牛青贮苜蓿饲喂技术,提升国产优质饲草料供给保障水平。强化婴配粉奶源基地建设,抵御国际市场波动。总结推广奶牛养殖节本增效典型案例,开展奶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提升奶牛饲养管理水平,促进奶业竞争力提升。
二是加强科普宣传,扩大乳品消费
把握消费者免疫意识觉醒的有利时机,积极宣传乳品营养知识以及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成效,广泛宣传乳品企业抗疫捐赠及稳产保供的良好举措,树立国产奶业良好形象,提振消费信心,增加乳品消费,带动全产业链良性发展。
三是加强监测分析,指导奶业生产
组织中国奶业协会、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农科院信息所、乳品企业等方面力量,统一监测调度乳制品国际贸易、国内奶业生产等情况,及时研判发展形势,汇总整理奶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导乳品企业保持供应链畅通,合理调节生产,保障市场供给。
四是密切利益联结,夯实奶业基础
推进生鲜乳购销合同备案工作,督促规范履行生鲜乳购销合同,推动主产省建立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开展生鲜乳收购第三方质量检测试点,保障养殖、加工环节的合理收益,引导乳企加强对养殖端的金融和技术支持,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全产业链收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利益格局,保障奶源供给稳定,更好应对市场波动。
五是加强未雨绸缪,应对产业短板
推动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乳制品企业加强对奶酪、乳清等产品的生产支持,推动乳制品配套全产业链建设,保障市场供应。